首页 > 旅游 > 红色旅游 > 正文标题
魏小安认为,需求深化、结构优化、效益强化是现在旅游市场的3大问题,需要科学研究。旅游是生活方式,是幸福产业,靠未来导向。要回归本源尊重常识,高大上只会形成泡沫。
他表示,40年来,旅游专家和旅游部门的领导论证旅游的性质、地位、作用、功能等,可谓汗牛充栋,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旅游始终不在主流,所以我们要争取地位,呼吁重视。“‘实事求是’是根本,需要深入研究旅游发展和运行的规律,旅游只要到了这一步,自然会得到重视。”
以下为魏小安文章全文:
40年,就个人来说,是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,中国的旅游拓荒者都完成了这个过程,贡献了自己的力量。40年,就一个产业而言,已经足够成长成熟,这是中国旅游市场的发育过程。
在这个过程中,有起伏,有波动,是完全正常的事情,事物总是波浪式发展的。其间,前面的发展给后面奠定了基础,创造了条件,机会带来机会,条件创造条件。我们不能苛求以前,时代不同,困难不同,开拓性的工作和发展性的事情不同,发展性的事情和提升性的事情不同。但说到根本,还是市场的决定性作用。如果说旅游有什么特点,就是从起点开始,受传统体制约束较少,被需求推着走,靠市场形成机制。
需求侧的市场变化
1979年,中国旅游拉开了发展的序幕。从需求角度看,第一,是三大市场的逐步发育。
首先是入境旅游市场,蓄积已久的发达国家对中国旅游的需求喷薄而出,造成了旅游供给的全面紧张。整个20世纪80 年代,基本上所有力量都围绕着如何一个环节一个环节补短板,初步满足入境旅游的需求。
其次是国内旅游的发育,国家的态度从“不阻拦,不鼓励,不宣传”调整到“四个转变和五个一起上”,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力量,满足市场产生的需求,在90年代,开始了持续增长。1999年,节假日制度调整,黄金周开始,国内旅游井喷现象产生。
第三是出境旅游的发展,从港澳游到边境游,1997年,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正式开始。那时提了三句话“大力发展入境旅游,积极发展国内旅游,适度发展出境旅游”,实际上,需求的变化适度与否全在市场。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,40 年的市场结构,前20年是适应和对应的过程,后20年是发展和输出的过程。现在,三大市场的结构已经和国际完全接轨,国内旅游的热潮压倒了入境旅游,一年的旅游消费总量5万亿元,入境旅游充其量占1/10。
第二,市场的变化绝非一帆风顺,风险时时有,冲击常常有,危机也从偶然、半常态到常态。
世界系列冲击给我们的提示和启发就是大国自然灾害频发,人为事故常发,偶然事件多有。40年来,我们已经经历了9次冲击,主要是政治性、经济性、社会性3 类因素,其中,经济性因素影响较小。另一方面是外来因素和内部因素,其中,外来因素影响较小,和开放程度不足有关系,和大国状况更有关系。现在,我们进入了第9次,这一次的不确定性太强,而且是内外交叉。
第三,中国旅游的一个特征,也可以说是一个优势,就是消费的海量,将近14亿人,基本上同时进入旅游领域,还保持排浪式消费,国际不足国内补,北方不足南方补。尤其是在当今的经济形势之下,三驾马车的格局已经形成消费拉套、投资和出口驾辕的新格局,消费主导之中,旅游消费格外令人瞩目。
供给侧的市场变化
与需求侧的市场主导相反,旅游供给侧的市场变化基本上是政府主导,但却是市场基础之上的政府主导。
第一,中国旅游的前20年是短缺时期,设施短缺是主要制约,基础设施短缺是根本制约,所以必须动员各个方面的资源,由政府主导进行。
第二,1998年之后,中国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,供给硬件的短板全面缓解,尤其是基础设施的建设,给旅游大发展插上了翅膀。2008年,应对金融危机,各地都加大了建设力度,旅游顺势而起。中国总体是强势政府主导背景,尤其是在地方层面,推动旅游供给的力量主体必然是政府,资源、土地、规划、配套,都是政府运作。
第三,1994年,国家旅游局部署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,就是为了调动城市政府的积极性,也达到了初衷。近些年提出的全域旅游,本质上如出一辙,还是政府主导。
另一方面,则是市场机制的逐步形成。
第一,1988年开始,国际旅行社垄断经营的局面松动,1994年大面积审批,形成对内开放格局。第二,在市场秩序和质量上,由于旅游局缺乏既定的行政和法律手段,走上了行业管理、标准化管理的新路。第三,网络化的发展,新型企业和新型业态如雨后春笋,迅速形成新的产业运作方式。第四,招商引资是地方政府的中心任务,也不得不迁就市场和企业,所以靠需求市场成长的产业,也必然向市场机制改革发展。
但是多年以来,旅游行业是主动开放,被动改革,这是普遍现象。当然,在开放方面,主动程度有时候也差一些,但是毕竟在一步一步走,可是在改革方面,缺乏相应的主动性。其中的原因很多,就这些原因而言,实际上和整个产业自身的特点,包括发展的基础都是有关联的。所以就形成了一个现象,30年以来,任何一个产业都经过了几轮升级换代,在产业的集中度上都形成格局,可是旅游的发展明显不足,到现在为止,仍然是一个软肋。
认识的市场变化
1987年,中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这个课题最后的结论就是三句话:经济产业,适度超前,永远朝阳。立论的基础就是消费,随着经济发展、社会进步、收入提高,旅游的需求是永恒的。40年来,旅游专家和旅游部门的领导,论证旅游的性质、地位、作用、功能等,可谓汗牛充栋,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旅游始终不在主流,所以我们要争取地位,呼吁重视。
客观来看,中国是一个大陆型国家,幅员广袤,不可能旅游立国,所以新加坡、瑞士甚至法国、西班牙等国的经验可以借鉴,一些地方旅游立省立市是可能的。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现象,逢旅游起伏波动,一些论调就出现。
第一,脆弱论。很多人认为旅游是脆弱的,这个说法我是反对的,如果旅游是脆弱的,这个产业还值得发展吗?这样的活动我们还值得提倡吗?转换一个概念,可以说旅游是敏感的,碰到事情下滑很快,事情过后反弹很快,实际上我们遇到的8 次冲击,包括世界旅游发展历史上的情况,都说明了这一点。所以我的看法,脆弱不能说,因为这种说法就是不科学的。
第二,依附论。依附论认为旅游是依附在国民经济上的,国民经济好旅游就发展,国民经济差我们也差,这个看法现在严格地说也不准确。如果在20 年以前这么说还可以,因为原来旅游在老百姓当中可有可无,现在旅游变成一种刚性需求了,所以它就不能是依附。
第三,停滞论。停滞论认为其他行业停滞旅游也必然停滞,这是从依附论导出的必然结论。从历史看,一是旅游的弹性很强,遇事下滑,事过反弹,都很快;二是旅游的韧性很强,很多项目不死不活,也能维持多年,碰到机会还可以转换。
实际上这里的核心就是一般性危机不算危机,实质性的危机必然颠覆,所以危机改变了一切,这是转折,如果我们不把握转折就没有意义。我们总强调旅游受到冲击,旅游要复苏,实际上复苏是一种误区,我们需要的不是复苏,而是一种转折,需要一种颠覆,恰恰是危机的外力给了我们一种鞭策。
不仅是旅游,我们这些大的改革都是在这种状态下才形成的,太平日子好过,谁要改革?只有过不下去才改革。所以我倒觉得危机很可能是旅游产业结构转折之年,产业素质提高之年,产业竞争力培育之年,但不可能是大发展的时期。
旅游的综合性强,受经济性、政治性、社会性、自然性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,只是权重不同,因此危机必然常发。所以我们的认识过程要从大惊小怪到见怪不怪,正常处置,形成大国常态,发挥大国优势。另一方面,则是夸大其词,似乎旅游可以拉动一切,可以解决所有问题,在调动积极性的同时,也产生了过高的期望,给旅游背上了过重的负担。
所以实事求是还是根本,需要深入研究旅游发展和运行的规律,旅游只要到了这一步,自然会得到重视。需求深化,结构优化,效益强化,是现在的3大问题,需要科学研究。没有科学谈何学科?不尊重科学谈何科学决策?
40年的市场起伏,旅游发展的根本在市场,市场需求、市场结构、市场运行、市场机制,离开市场,寸步难行。还是回归本源,旅游是生活方式,是幸福产业,靠未来导向。尊重常识,高大上只会形成泡沫。契合人性,自有文化性,也有商业性,落在地上,才是产业的下一步基础。
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,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,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!
我要投稿
投稿须知
作为行业领先的旅游商业和科技媒体,《文旅界》致力于以独立的新闻态度,挖掘和报道旅游行业的重要事件,以及影响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、新模式和新科技,为旅游业者提供专业、及时、深度的旅游信息服务。
无论您是:投放在线广告、企业招聘、寻求报道、还是投稿爆料、加入评论员,欢迎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:
0592-6532122
wangjing@cncn.net
欣欣旅行社同业社群招募中,勾搭小编微信号:cncn4021入社群
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
分享到